——华青学子生活掠影之三十七
文学,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,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之艺术的范畴,与哲学、宗教、法律、政治等并驾于社会之上层。
文学起源于人类的思维活动,zui先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,比如: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中国的《诗经》、印度的《罗摩衍那》等。现代人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、小说、散文、戏剧四大类型。
文学是指作家用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作品,离开了这样两个极具个性特点的独特性就没有真正的文学作品。所以说,文学所代表的,是一个民族的艺术和智慧。
让高三学生“探寻身边的文学踪迹”,其实就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,重温文学经典,抒写心灵感受。
接下来,就让我们一同分享有关“探寻文学踪迹”的两篇佳作吧。
华青园学子佳作之七十三
探寻身边的文学踪迹
港澳台侨联考生 唐海仪
最是文明润人心,最是文化咏流传。——题记
一鼎一缶蕴藏大千世界;一丝一缕串起文明进程。每一部文学经典都是文化传承的载体,蕴藏其中的家国情怀和奋斗激情,给人以思想启迪和精神动力。探寻身边的文学踪迹,如一场盛大的精神之旅,一个个文字符号化身翩飞的精灵,在人类思想最深邃处起舞。
回忆就像呼啸而过的火车,开往年少,回到这趟探寻文学之旅的起点……
还记得小学的时候,春日的阳光暖暖地洒满校园。教室里总会响起我们朗朗的读书声。那些读过的诗词,仿佛仍在耳边回响。一句“碧玉妆成一树高,万条垂下绿丝绦”宛如一幅春日生机图;一句“谁言寸草心,报得三春辉”流露出一个孩子对母亲如海般的报恩之心;一句“飞流直下三千尺,疑是银河落九天”描绘出了瀑布的宏伟壮观。那些诗词,如芝兰香草般点缀了我的童年。
随着探寻之旅的慢慢行进,我也逐渐长大,开始体会词句间的黯淡与光明。每当我登上高山俯视远方时,总能想起“登东皋以舒啸,临清流而赋诗”这样的诗句,仿佛看到厌倦官场之后的陶渊明选择归隐山林,远离车马喧嚣,与南山归鸟、梦中与桃园相伴,与白露清风、清茶松菊相依。悠哉游哉地喝着花间一壶酒,过上了与世无争的隐逸生活。
每当我面对波光粼粼的湖面时,耳边就会传来东坡先生的吟咏之声:“纵一苇之所如,凌万顷之茫然……”东坡居士尽管仕途多舛,但一直没有放弃“致君尧舜上,再使风俗淳”的夙愿。他对世界的理想和希望,愈困窘愈热烈,被生活放逐到zui低处,却在zui低处获得了植根于大地的力量。
我在典籍中遨游,我在身边的湖光山色中徜徉,看过缥缈的远山雾和玉蝴蝶,感知《声声慢》,寻找《相见欢》。抬头远眺,天边的一片云霞,分明是云中寄过的锦书;中秋明月之下,似乎感受到扬州廿四桥的清朗月色;采摘一把家乡的红豆,便能体会到古人那入骨的相思……
探寻身边文学的踪迹,我在心灵的田野里播种,感受缠绵缠绵悱恻的诗意,同时也获得了生生不息的力量。
闲暇之余,我也会从荧幕上探寻文学的踪迹。提起经典,很多人的第yi印象就是晦涩难懂。因此,很长一段时间,经典都待在书上,流传于学校之间。其实,经典不只在书本上,也可以活跃在荧幕之上,湖光山色之间,花鸟虫鱼之中!
《经典咏流传》的节目以“和诗以歌”的艺术形式惊艳了我:古诗词居然可以插上音乐的翅膀,喷珠溅玉;《典籍里的中国》则聚焦中华优xiu文化典籍,采取戏剧和影视化的形式,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动起来;无论是将北宋名画《千里江山图》跳活了的《只此青绿》,还是将沉寂1000多年的唐乐舞俑“复活”的《唐宫夜宴》……这一切,都令我惊喜,让我震撼,这是华夏文明的精髓啊,这是专属于中国人的文化盛宴!
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典籍,凝结着民族的智慧,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。探寻身边的文学踪迹,你会发现:经典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,文学经典让我们在汲取古代先贤的智慧之时,还可以享受到无穷无尽的精神力量!
2023年元月12日
华青园学子佳作之七十四
探寻身边的文学踪迹
港澳台侨联考生 陈文婷
轻敲文学的大门,追溯历史的长河,文人墨客的歌咏之声仍然声动红尘,那声音,穿过古老的空间,传入我的耳中,心中的回响骤然与之相融,使人陶醉于诗词悠扬的意境之中。
静静聆听,细细品味,它是如此的美妙,总是能让人心动不已……
每当灼灼耀眼的彩色暮云回归于西山之时,我便轻轻地推开书房的小门,但见微微灯光笼罩于书桌之上,书中的笔墨瞬间就将我送至文学殿堂的大门之前。
巴尔扎克曾经说过:“一星陨落,黯淡不了星空的灿烂;一花凋零,荒芜不了整个的春天。”
正因为有了文学作品,才使多彩的语言锦上添花,勾勒出世间万物的轮廓。抚摸被文学所洗礼过的山川万物,细细品味书中的文学意象,领会墨香的飞扬,书卷的流转……
一笔一划,一字一句,都是一代代才子佳人的墨上生花。
走近碣石山,似乎能听到东临碣石,观赏沧海的曹操在风萧萧、马萧萧的一片秋色之中,尽情抒发内心的豪言壮语。我能体会到的是,天下之大,也只有一心一意想要建功立业的古代英雄,才有这般宽广博大的胸怀:“日月之行,若出其中,星汉灿烂,若出其里……”
作为一代枭雄,他也曾酾酒临江,横槊赋诗,成为东汉末年的一代枭雄。即使岁月染白了他的须发,耳畔也可听到他高唱"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"的不甘之音。那一份遒劲雄浑的意气,怎能不让人击节而赞!
冒着濛濛细雨,登上东坡高岗,似乎看到那沐雨而歌的东坡居士。不要以为刮风下雨,路途泥泞,室外游春,衣帽俱湿,恐怕会惊扰这位文学大家出游的雅兴吧。其实不然,此刻的他,朗声而笑,高声吟咏:“莫听穿林打叶声,何妨吟啸且徐行。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。 料峭春风吹酒醒,微冷,山头斜照却相迎。回首向来潇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。"真是妙语如珠,词惊众座,让人拍手叫绝!
当我面对长江大河之时,耳边就不禁响起东坡居士的豪言壮语:“大江东去,浪淘尽,千古风流人物……”又能感受其壮志难酬的无奈与伤感:“多情应笑我,早生华发……”
即使遭受贬谪,他的眉宇间也是掩饰不住的超脱与豁达:“惟江上之清风,与山间之明月,耳得之而为声,目遇之而成色,取之无禁,用之不竭,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,而吾与子之所共适。”
我欣赏他既无风雨也无晴的爽朗,欣赏他“达则兼济天下,穷则独善其身”的洒脱。无论什么时候,总是仅乘己兴,从不为他人所扰,其人其事其人,何奇!何壮!何潇洒!
站在文学殿堂的门前,我怀揣着一份敬畏的心情,去聆听那些高贵灵魂的歌吟,驻足体会隐藏在声音背后的奇思妙想,追随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的足迹,去收获一份又一份灿如朝阳的精神之花!
2023年元月12日